1、教学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聆听《草原放牧》《第六交响曲》第四乐章,感悟音乐的表现和创造,越来越激起学生对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和信心,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
【过程与办法】
对比赏析,感受音乐要点在两部作品中发挥的不同艺术用途。
【常识与技能】
学习学会聆听音乐的办法。
2、教学重点
通过赏析,感受音乐要点在作品中所发挥有哪些用途。
3、教学难题
探讨音乐要点在不同作品中体现出的不同特征。
4、教学用具
多媒体、音响
5、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各位同学大伙好,欢迎来到《掌握聆听》节目,我是这期节目的主持人。在大家开始聆听音乐之前,我想先问大伙两个问题。大伙平常在日常听歌吗?通过歌曲大伙都能感觉到什么,可以举例子说明。
师:音乐存在于大家日常的很多方面,当播放一段音乐时,大家不仅仅是听,还要会听,听它在音乐方面的特征,听它表达的情感状况等等。大家可以用音乐来美化我们的生活,或许大家不是作曲家、音乐家,但大家每一个人都可以听,可以看,可以鉴赏。今天这节课大家就来鉴赏两首作品,那样大伙了解从那几个方面进行鉴赏吗?大家第一来回忆一些入门知识。
新课教授
1.回顾音乐要点
音乐的基本要点: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
音乐的形式要点:步伐、旋律、力度、速度、调式、曲式、和声等等。
一般音乐是通过其形式要点来体现情感和特征的。步伐是指音乐运动的长短和强弱,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点;力度是音量的强弱程度;速度是音乐进行中的快慢程度。
2.赏析《草原放牧》
赏析并回答问题
①什么音乐要点发挥了主要用途?
②独奏乐器是什么?
③音乐情绪是什么样的?
《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中的第一部分,作于1972年春。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是:尝试着用国内传统的民族乐器琵琶为主奏乐器和西洋管弦乐队结合,来表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题材。
这部作品是依据蒙古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的真实故事写成的。乐曲使用无标题协奏曲与标题交响诗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将多乐章的划分与单乐章的总结结合起来,将民族传统曲式中的多段体与交响乐中常见的奏鸣曲式结合起来,或有情节的叙事性与纯音乐的抒情性结合起来,进而形成这部既有鲜明民族特点、又有强烈年代精神的出色音乐作品。
分别赏析作品的1、第二主题
学生训练分别打出两个主题的步伐,再加入旋律线哼唱主题旋律,最后加入速度、力度感受主题情感。通过训练对比剖析两个主题:
①第一主题是依据吴应炬作曲的电影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题歌改写的。着力刻画小姐妹纯真无邪、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与她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这一主题经过几次反复,通节日奏、配器上的一些改变使音乐趋向热烈、欢快。
②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另一角度表现了内蒙古人民的现实生活。它仿佛在对漂亮而辽阔的草原进行着如歌似的赞美,又仿佛在描画着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更像内蒙古人民在抒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第二主题是一段颇具内蒙古长调色彩的旋律。
3.赏析《第六交响曲》第四乐章
赏析并回答问题
①作品表达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②说出这个乐章调式调性和曲式结构?
《第六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钟爱的一部作品。一般,交响曲的第四乐章都是热烈欢腾的快板,而这部作品的第四乐章却是一首缓慢的哀歌,其中浸透着安魂曲一样的情绪。
第三播放音乐,并分小组讨论其中一些音乐要点的进步变化。之后每小组抽代表,教师分段播放作品,小组代表边听边解释说明,主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敏锐度。
巩固提升
最后分别完整赏析《草原放牧》和《第六交响曲》第四乐章,学生比较两个不同感觉的作品在旋律、速度、力度方面各有哪些不同。
通过比较发现不同风格情绪的作品通过各自的音乐要点体现出来,可见音乐要点在音乐中占有要紧地位和用途。
小结作业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伙已经知道怎么样聆听感受一首音乐作品。同学们课下先自己赏析一下《长江之歌》,并学唱。下节课,老师找同学先来进行歌曲的解释说明。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6、板书设计
7、教学深思
h3扫码 关注公众号jiaoshi688,
h3回复我要过面试下载试讲教材(含音频)+答辩+结构化资料
中公教育分析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赏析,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能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