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学段,教师招聘考试对文言文的考查一直是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题。《烛之武退秦师》源于人教版必学一第二单元第四课,是考查的重点篇目。文章篇幅虽然短小,故事情节却有头有尾,层次井然。内容波澜迭起,曲折有致。中公考试研究院为大伙提供了详细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1、教学目的
【常识与能力】借用工具书、课文注解,尽可能自主解决翻译问题。
【过程与办法】自主学习探讨,领会烛之武劝说之词的魔力,并理解烛之武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教学重难题
【教学重点】烛之武怎么样劝退秦师。
【教学难题】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大家的启示。
3、教学办法
朗读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讨法。
4、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国内自古有句话叫一夫敌百万之师这当然不是指匹夫之勇,而是方案、智慧。刘伯温说过: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如此的人物:轻摇羽扇的孔明、运筹帷幄的张良,提到他们,大家无不赞叹他们的大智大勇,今天大家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
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诵读课文。
3.生齐读课文。
4.生结合课文注解初步梳理课文。
5.生概述本文的故事。
6.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各段段落大意。
每组选代表发言,师引导大伙筛选总结: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
深入研读
第一段:生齐读第1段。
师示范串讲梳理第1段。
留时间学生质疑问难。
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段要点:贰:对有贰心;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
师引导学生串析本段:
同时多媒体展示《秦晋地理形势图》。
晋候、秦伯围郑说明形势:兵临城下,形势严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缘由:两事均与晋利害有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讲解两军驻扎地方: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师引导学生2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第二段:男孩齐读本段。
女孩接龙串析本段。
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许之。A.郑伯第一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剖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擅长做思想工作。B.烛之武最后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学生讨论总结本段要点: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辞曰;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师引导学生用5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3、四段根据1、二段的教学办法,设置小组合作探讨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拓展延伸
1.解说其字在文中的使用方法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2.烛之武听说国家危难时是否直接挺身而出?作者是否批评烛之武?烛之武是什么样的形象?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没直接同意说秦的使命,而是发了发牢骚。烛之武并非不喜欢国,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他只不过略微对我们的怀才不遇表示不满。用途是丰富人物性格,使其形象更饱满,更真实可信。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他有着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从他与秦伯的交锋看出他的沉稳与敏锐,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小结作业
以我读到了一个||||的烛之武为题,写一篇小短文,字数不限。
5、板书设计
6、教学深思
教学设计上的意图并没完全达成:以读促诵、以读促悟、以读促辩都达成了,但以读促写环节没完全展开就下课了,很遗憾,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之一。一个方面是时间太紧,内容太多,同时更是老师在时间把握、内容取舍上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注意,其次我对学生知道国际问题的程度、深度没事先调查,不符合每人课堂核心理念由学生提出问题并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也对学生换位考虑意识不可以到位的认识缺少知道。
h3扫码 关注公众号jiaoshi688,
h3回复我要过面试下载试讲教材(含音频)+答辩+结构化资料
中公教育分析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赏析,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能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