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网首页 > 教师资格 > 考试动态 > 正文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答辩题目及解析

点击数:376 发布时间:2025-09-03 收藏本页

阅读正文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答辩题目及解析

结构化、试讲是教师资格面试主要形式,答辩环节一般在结构化、试讲结束后进行。中公教育为各位考生筹备了关于高中语文《再别康桥》的答辩问题及分析,期望可以帮助大伙有所帮助。

1、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

【参考答案】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留学学习经济,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极致美感派诗人的影响。
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2、说一说名家对这首诗的评价。

【参考答案】

陈伟农:《再别康桥》一个不可或缺的魔力在于它的音乐美!

章景曙:和林徽因在康河相识相恋后,他期盼着能生活在一块,不料当他和张幼仪离结婚以后,林徽因却忽然回国和梁思成结婚,一向有绅士风度的诗人,只能将往昔生活的甜蜜回忆,通过诗歌委婉而又含蓄地表达。之所以这么说,是由于诗中的不少地方都有暗示。譬如夕阳中的新娘,这作为美好生活象征的新娘,就有林徽因的影子;寻梦中的梦,是指两人当年在康河感情交流的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则暗含了不浅的感情记忆,只能隐藏在心里,一个人享受。

霍秀全:《再别康桥》就是徐志摩一生追求爱,自有,美的理想的具体反映。诗中理想主义的情感告白是分为两个层次的,一是对往昔剑桥留学生活的回忆,二是对当年爱情挫折的追述。

3、本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参考答案】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十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十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过去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刚开始刊登在1928年12月十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址是中国上海。
7月底的一个夏季,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哪个也没公告,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知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示因为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坐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4、本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

诗人以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当时这是作者第三次故地重游,原本期望可以遇到友人,但迎接他的只有寂静的康桥,难免内心的失落,于是在回程的飞机上写下了这首《再别康桥》,这也是他为康桥所写的诗中最著名的一篇。当然也有人说,这首诗也是徐志摩在情场失意所写下的。

作者在诗中主要表达了一种伤感的离情,从开头轻轻的所表达出的动作上的轻,到后文的悄悄的无言,从淡淡的离情到没办法用言语表达的压抑的哀伤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5、本课的教学目的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常识与能力:感知《再别康桥》意境美。掌握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过程和办法: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入手,鉴赏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感悟、体验的能力,与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以上是"高中语文《再别康桥》答辩题目及分析"全部内容,更多教师资格面试中学答辩内容点此查询。

中公教育分析

h3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h3中公教师考试h3)

h3回复h3我要过面试h3下载试讲教材(含音频)+答辩+结构化资料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答辩题目及解析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赏析,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能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法律责任。

本文来自中公教师网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上一篇: 下一篇:《重力势能》答辩

中国教师网,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网官网,为您提供2025年教师资格证报名入口,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与科目,教师资格证面试时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服务。

Copyright(c)2018-2025 中国教师网(http://www.qtroad.com/)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127099号

中国教师网(http://www.qtroad.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