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网首页 > 教师资格 > 考试动态 > 正文

初中体育《反手推拨球技术》教学设计

点击数:666 发布时间:2025-09-01 收藏本页

阅读正文

初中体育《反手推拨球技术》教学设计

导语:

教师资格证面试中都是以试讲的形式出现,主要考察了要想成为教师,需要拥有一些能力,主如果语言表达能力,动作示范能力与怎么样在面试之前做好教学设计。体育的面试考察的内容愈加专业化,甚至会出现一些以前不太常考的新常识,或者专业性特别强的常识,譬如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等,再此依据积累的考试试题,与海量老师采集的考试状况,针对乒乓球可能的考试状况做一个梳理,特别是反手推波球技术要点与训练内容。

1、教学内容

反手推拨球技术

2、教学目的

【常识与技能】

能描述出乒乓球反手推拨球技术要素,80%的同学在训练、比赛中可以正确运用反手推拨球技术。

【过程与办法】

通过自主训练与分组竞赛等办法,进步速度、灵敏和协调等身体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训练,培养勤奋刻苦、团结合作,热爱乒乓球感受国球的魔力。

3、教学重难题

【重点】

用正确的拍面击球,身体的协调发力,对来球落点的准确判断。

【难题】

技术动作和身体的协调配合。

4、教学过程

开始部分

课堂常规:集合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检查服饰,简要介绍教学内容及安排见习生。

导入:同学们,大家在打乒乓球的时候站在球台右方地区,要接到他们打到左边下方的球,大家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回球呢,有同学说反手,很好,大家今天就要学习反手推拨球技术。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需要做到快、静、齐。

筹备部分

1.颠球接力跑游戏

办法:全班学生分为4组,每组同学分成两队分别相距50米的线后站立,听到口令后,4组同学的第一个同学向前跑,一只手握乒乓球拍进行颠球10次需要颠球达到头的高度之后将球放在球拍上维持平衡跑完50米,将球具交于下一位同学后,本名同学再出发,依次循环,率先跑完的小组获胜。注意中途球脱落需要在原地捡起后继续进行。

组织教学:分四组进行

2.配乐乒乓球操

肩部绕环运动、伸展运动、腹背运动、正压腿、侧压腿。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成体操队形。

3.专门性筹备活动

球性训练:触球的挥拍训练。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成体操队形。

基本部分

1.示范

2.提问:推球和拨球击球时最好的击球机会是什么时间?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前两列蹲下。

3.解说:

用正确的拍面击球,稳定控制拍型,来球落球点的准确判断。

4.训练:

原地无球反手推挡球动作模仿训练,有步伐的5次一组,共3~5组。

组织教学:体操队形

学生离墙1.5米左右,做对墙反手推挡球训练。

组织教学:站成一排

学生两人一组台上做慢速的反手推挡球训练,注意向前迎击球的动作。

组织教学:人相对站立

教师与每一个学生分别进行反手推挡球的训练,教师给学生供球,并逐个检查学生的动作状况,准时进行纠错指正。

组织教学:以体育小组为单位,选出小组代表进行投篮比赛。

纠错与指导

错误1:对来球落点判断不准;解决:教师开始可以予以信号的提示,如拍掌强调,反复训练,主动迎球,提升对球落点的判断能力。

错误2:拍面控制不好;解决;注意握拍的方法,教师注意个别指导第三示范,进行手腕的灵活习性和调整拍面的能力,击球时反馈调整拍面。

击球投准游戏

在距离七点后3米的点上,前后前后50厘米的地上分别放置3个小桶,按距离远近分别规定3、2、1分,每一个学生站在起点线后轮流吧鸽子从地上策略的球打进痛里,依据进行状况统计得分,看哪个击球准。

组织教学:四组分别进行游戏。

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

2.教师小结

3.宣布下课

4.师生再见

5.值日生收购器材

5、场地地材

录音机1台、乒乓球、球拍若干个

6、教学预设

训练密度为:35%~40%;平均心率:
120~140次/分;运动强度:中等

以上就是《反手推拨球技术》教学设计,更多教师资格面试资料,可查询中公教师网教师资格面试频道。

中公教育分析

中公教师题库上线啦!点此进入题库,大量题,随性刷!

h3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h3中公教师考试h3)

h3回复h3我要过面试h3下载试讲教材(含音频)+答辩+结构化资料

《反手推拨球技术》教学设计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赏析,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能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法律责任。

上一篇: 下一篇:《日月潭》教学设计

中国教师网,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网官网,为您提供2025年教师资格证报名入口,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与科目,教师资格证面试时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服务。

Copyright(c)2018-2025 中国教师网(http://www.qtroad.com/)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127099号

中国教师网(http://www.qtroad.com/) 版权所有